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信息技术教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七年级第一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01-01 20:25:25浏览次数:952栏目: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标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七年级第一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第二课  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

信息处理需要信息处理工具,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处理工具是计算机。本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说出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的名称及各自的功能;了解主机内部基本构成,理解硬件设备之间的连接;理解计算机软件及其重要作用。    本课建议1课时。 1.  从手脑计算工具到计算机器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从手指计数到今天的计算机,要学生还是从历史角度来认识计算工具。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中的信息岛“计算机器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深入理解计算机器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教师还可以通过更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

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但又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材14页信息岛中给出了计算机工作原理图,图中的实线代表“控制信号”的流向,包括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处理结果、程序指令等。虚线代表“数据信号”的流向。接下来教材对组成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作了详细的介绍。计算机具体的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参考教材16页的信息岛“计算机工作过程” 了解。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部分内容,可以先介绍一个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再让学生结合例子阅读教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

15页信息岛“总线”介绍了计算机传送数据和指令的三种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材料了解一下即可。

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由各种器件组成,直观地看,计算机硬件是一组设备,它是计算机工作的物质基础。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一个活动,即让学生打开计算机主机箱,对照图片,分别找到相应器件。学校有条件的话,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某些部件如内存条、硬盘等拆卸下来观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观察这些硬件设备。 对于硬件各部分的功能,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了解,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一一讲授。该部分只要求学生知道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即可,更深的技术原理性知识不需掌握。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使用各种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如Word、WPS、“画图”软件等),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计算机软件系统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什么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及其它们的作用即可,同样不需掌握技术原理。 5.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学习和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去了解计算机应用的行业、领域,并组织学生讨论。 6.关于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是要求学生列出组装计算机的配置清单,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器件和各器件的市场价格。学生可以实地到市场去做调研,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市场价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文本资源》 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的发展史       3.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产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一、 计算机的发展史 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像、文字和资料功能加强。 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同时,软件始终伴随其步伐迅猛发展,就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而言,也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机器语言。每条指令用二进制编码,效率很低。 第二代:汇编语言。用符号编程,和具体机器指令有关,效率不高。 第三代: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BASIC、PASCAL等都属于高级语言。 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2. 计算机发展史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他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 。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xx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3. 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由于人的双手有十个手指,人类发明了十进位制记数法。然而,十进位制和电子计算机却没有天然的联系,所以在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中难以畅通无阻。究竟为什么十进位制和计算机没有天然的联系?和计算机联系最自然的记数方法又是什么呢?  这要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说起。计算机的运行要靠电流,对于一个电路节点而言,电流通过的状态只有两个:通电和断电。计算机信息存储常用硬磁盘和软磁盘,对于磁盘上的每一个记录点而言,也只有两个状态:磁化和未磁化。近年来用光盘记录信息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光盘上海一个信息点的物理状态有两个:凹和凸,分别起着聚光和散光的作用。由此可见,计算机所使用的各种介质所能表现的都是两种状态,如果要记录十进位制的一位数,至少要有四个记录点(可有十六个信息状态),但此时又有六个信息状态闲置,这势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因此,十进位制不适合于作为计算机工作的数字进位制。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进位制呢?人们从十进位制的发明中得到启示:既然每种介质都是具有两个状态的,最自然的进位制当然是二进位制。   二进位制所需要的记数的基本符号只要两个,即0和1。可以用1表示通电,0表示断电;或1表示磁化,0表示未磁化;或1表示凹点,0表示凸点。总之,二进位制的一个数位正好对应计算机介质的一个信息记录点。用计算机科学的语言,二进位制的一个数位称为一个比特(bit),8个比特称为一个字节(byte)。   二进位制在计算机内部使用是再自然不过的。但在人机交流上,二进位制有致命的弱点——数字的书写特别冗长。例如,十进位制的100000写成二进位制成为1100001101010000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中还使用两种辅助的进位制——八进位制和十六进位制。二进位制的三个数位正好记为八进位制的一个数位,这样,数字长度就只有二进位制的三分之一,与十进位制记的数长度相差不多。例如,十进位制的100000写成八进位制就是303240。十六进位制的一个数位可以代表二进位制的四个数位,这样,一个字节正好是十六进位制的两个数位。十六进位制要求使用十六个不同的符号,除了0—9十个符号外,常用A、B、C、D、E、F六个符号分别代表(十进位制的)10、11、12、13、14、15。这样,十进位制的100000写成十六进位制就是186A0。 二进位制和八进位制、二进位制和十六进位制之间的换算都十分简便,而采用八进位制和十六进位制又避免了数字冗长带来的不便,所以八进位制、十六进位制已成为人机交流中常用的记数法。 (教学参考)

第三课  计算机操作系统 本课主要介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构成、功能与特点、鼠标键盘的基本操作,以及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了解Windows的界面、特点以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理解文件、文件夹、路径的概念,学会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等。 本课建议1课时。 1.本课在学生亲自启动计算机开始,计算机启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机、显示器、键盘的变化。启动后,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教材介绍了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功能,并重点介绍了Windows的特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图标、任务栏、快捷方式、窗口、菜单等概念,以通俗易懂、形象的语言给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并不要求学生去记忆,只要求学生认识并能熟练操作即可。 2.鼠标和键盘的操作 鼠标和键盘Windows常有的输入设备。教材给出了鼠标的几种操作方法,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让他们理解各个操作方法的作用,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 教材设计了玩纸牌游戏的环节,旨在使学生熟悉鼠标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教材提示,打开纸牌游戏,尝试用鼠标控制纸牌游戏的进程,联系鼠标的操作。 对于键盘的输入,教材设计了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的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键盘的操作和汉字的输入。 中文输入时,中文标点的输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键盘上显示的都是英文标点,而且有的中文标点在键盘上还没有相似的符号(比如中文的顿号),因此,学生在初学阶段需要记忆一些中文标点的键位。在输入时,关键的一步是就要保证 ⑴A类地址 前8位为网络地址,后24位为主机地址,其地址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每个A类地址可容纳224-2=16777214台主机,因此,A类地址适合于规模特别大的网络使用。 ⑵B类地址 前16位为网络地址,后16位为主机地址,其地址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每个B类地址可容纳216-2=65534台主机,因此,B类地址适合于一般的中等网络。 ⑶C类地址 前24位为网络地址,后8位为主机地址,其地址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每个C类地址可容纳28-2=254台主机,因此,C类地址适合于小型网络。 另外,D类地址和E类地址的用途比较特殊。D类地址称为组播地址,供特殊协议向选定的节点发送信息时用,E类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 在Internet中,一台主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但两台或多台主机却不能共用一个IP地址。如果有两台主机的IP地址相同,则会引起异常现象,无论哪台主机都将无法正常工作。 三、域名 IP地址为Internet提供了统一的编址方式,直接使用IP地址就可以访问Internet中的主机。但是,由于IP地址是用一串很难记忆的数字来表示,因此需对它给出相应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主机名。 域名是由TCP/IP协议族的域名系统DNS来定义的。DNS将整个Internet划分为多个顶级域,并为每个顶级域规定了通用的顶级域名。网络信息中心NIC将顶级域的管理权授予指定的管理机构,各个管理机构再为它们所管理的域分配二级域名,并将二级域名的管理权授予其下属的管理机构。如此层层细分,就形成了Internet有层次的域名结构。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负责管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将cn域划分为多个二级域。CNNIC将二级域名edu的管理权授予CERNET网络中心,CERNET网络中心将edu域划分为多个三级域,并将三级域名分配给各个大学与教育机构。例如,edu域下的szu代表深圳大学,并将szu域的管理权授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又将szu域划分为多个四级域,将四级域名分配给下属部门或主机。 Internet主机域名的排列原则是低层的子域名在前面,而它们所属的高层域名在后面。Internet主机域名的一般格式为: 四级域名.三级域名.二级域名.顶级域名 例如:主机域名为  norc.szu.edu.cn表示是中国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主机,主机域名为  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href="http://www.5ykj.com/Health/cuxx/mhtml:file://F:/戴燕宏/七年级教学课件/CZ_1/images/XK17_NJ07/ZY20xx0816085429812/WBZY/SC20xx0816090605531.mht!http://webcc.szu.edu.cn/kecheng/jingpin/jisuanji/jc0105/IMAGES/Ch63_1.gif"> 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硬件对网络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网络运行的实体。而网络软件则是支持网络运行、提高效益和开发网络资源的工具。 三、计算机网络硬件 计算机网络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的物质基础,一个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网络设备和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在物理上实现连接。因此,网络硬件主要由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等组成。 1.计算机 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也是用户主要的网络资源。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 服务器一般由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担任,如小型计算机、专用PC服务器或高档微机。它向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并负责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至少要有一台或多台服务器,根据服务器所担任的功能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文件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等。 网络工作站是一台供用户使用网络的本地计算机,对它没有特别要求。工作站作为独立的计算机为用户服务,同时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一定权限访问服务器。各工作站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也可以共享网络资源。在计算机网络中,工作站是一台客户机,即网络服务的一个用户。 2.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是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一些部件,如网卡、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中继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等。独立工作的计算机是通过网络设备访问网络上的其它计算机。 网卡又称网络接口适配器(NIC),是计算机与传输介质的接口。每一台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都至少配有一块网卡,通过传输介质将它们连接到网络上。网卡的工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负责接收网络上传过来的数据包,解包后将数据通过主板上的总线传输给本地计算机;另一方面它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数据打包后送入网络。 调制解调器(Modem)是利用调制解调技术来实现数据信号与模拟信号在通信过程中的相互转换。确切地说,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工作是将数据设备送来的数据信号转换成能在模拟信道(如电话交换网)的模拟信号,反之,它也能将来自模拟信道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据信号的一种信号变换设备。 集线器(Hub)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重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信号再生转发。接口数是集线器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集线器所能连接的计算机的数目。集线器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 中继器(Repeater)是最简单的局域网延伸设备,其主要作用是放大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以便在网络上传输的更远。不同类型的局域网采用不同的中继器。 网桥(Bridge)用于连接使用相同通信协议、传输介质和寻址方式的网络。网桥可以连接不同的局域网,也可以将一个大网分成多个子网,均衡各网段的负荷,提高网络的性能。 交换机(Switch)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具有桥接功能,可以连接一个局域网或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工作站。所有端口由专用处理器进行控制,并经过控制管理总线转发信息。 路由器(Router)的作用是连接局域网和广域网,它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其主要工作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报文寻找一条最佳路径,并将数据传送到目的站点。 网关(Gateway)不仅具有路由功能,而且还能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并将数据重新分组后传送。 3.传输介质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使不同的计算机能够相互访问对方的资源,必须有一条通路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传输介质是网络通信用的信号线路,它提供了数据信号传输的物理通道。传输介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有线通信介质和无线通信介质两大类,有线通信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等,无线通信介质包括无线电、微波、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它们具有不同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分别支持不同的网络类型。 四、计算机网络软件 计算机网络软件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使用、控制和管理网络工作和通信双方交流信息的计算机软件。根据网络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两大类。 1.网络系统软件 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络通信,管理和维护共享资源的网络软件,它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和协议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编程等。 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系统软件中的核心软件,其它网络软件都需要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运行。网络操作系统是使网络上各计算机能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有关规程的集合。除具有一般操作系统的功能外,网络操作系统还应具有网络通信能力和多种网络服务功能。目前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Linux和NetWare。 网络通信软件用于管理各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协议软件是实现协议规则和功能的软件,它在网络计算机和设备中运行。所谓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协议就是指它们安装了相同的协议软件。一般主流协议软件都集成在网络操作系统中,例如Windows系统中的TCP/IP协议等。 网络管理软件是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信息统计、监视、警告和报告的软件系统。网管软件在某台网络工作站上运行,管理人员通过软件提供的界面全面监控网络设备的运行,可以了解到网络连通情况、节点数据吞吐率和数据包丢失率、设备负载情况等。目前主流网管软件有:Cabletron公司的Spectrum Enterprise Manager、Tivoli公司的Netview、HP公司的Openview以及Loran公司的Kinetics。 网络编程主要应用于对网页进行动态控制、实现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实时访问网站的后台数据库以及实现一些网页的特殊效果等,其中访问网站后台数据库是网络编程的重要内容。网络编程语言和工具软件的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有:HTML、CSS、FrontPage、VBScript、JavaScript、ASP、PHP、JSP、Flash、VRML以及Visual InterDev等。 2.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指为某一应用目的而开发的网络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络应用软件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络本身,也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例如,以http协议为基础的浏览器软件、网络安全软件、数字图书馆、视频点播、Internet信息服务、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等。 (教学参考)

第五课 访问因特网

因特网是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本课教材以收集“南极科考”相关信息活动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如何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下载信息以及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发布论坛信息,如何通过远程登录访问信息等内容。 本课建议1课时。 1. 浏览信息 教材首先讲到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必须借助于浏览器,浏览器种类很多,常用的教材给出了两种。但目前最常用的除了这两种外,还有TT浏览器等。学生可以上网下载不同的浏览器,看看他们在浏览信息的功能上有什么不同,哪种更适合自己。 教材给出本课的活动:利用网络收集“南极科考”的相关信息。并给出参考网址。接下来的信息岛介绍了网址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了解网址的一般格式组成。教师指导学生多登陆几个网站,分别看看各网站以及网站分页的网址都是什么样的,并联系上一节课提到的域名,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网站网址的理解。 2. 搜索信息 因特网上的信息及其丰富,要想查找某一类信息,一点点浏览查找,既耗时又有可能根本找不到。为此,一些网站专门设置了查询信息的服务,并且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搜索网站。 教材中给出了两种常用的搜索方法:关键词搜索和分类搜索。专门的搜索网站如百度、Google等一般采用关键词搜索。教师可指导学生打开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 href="http://www.5ykj.com/Health/cuxx/mhtml:file://F:/戴燕宏/七年级教学课件/CZ_1/images/XK17_NJ07/ZY20xx0816085431046/WBZY/SC20xx0816090647984.mht!http://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 href="mhtml:file://F:\戴燕宏\七年级教学课件\CZ_1\images\XK17_NJ07\ZY20xx0816085431046\WBZY\SC20xx0816090647984.mht!http://AIL ,ELM及PINE等。最近出现了新一代的程序,如流行的EUDORA程序。不同的程序使用的命令和用法会稍有不同,但地址格式是统一的。Internet统一使用DNS来编定信息的地址,因而I nternet中所有的地址均具有同样的格式,其格式为用户名称@及主机名称。 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遵循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即SMTP协议标准。 远程登录(Telnet) 远程登录是Internet上最诱人和重要的服务工具之一,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让用户访问远地的计算机,当然这些计算机必须连在Internet上。我们把连在Internet上的计算机叫做 Internet主机。远程登录能把本地计算机连接并登录到Internet主机上,它是一种特殊的通 信方式。在UNIX计算机上,用rlogin(Remote Login)命令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我们把Telnet称作远程登录。 1.分时系统  我们通常使用的微机是一个单CPU的系统,其操作系统DOS是一个单任务的操作系统,就是说 ,在任何一个时刻,系统中只能有一个应用程序在运行。当要运行一个应用程序时,必须终 止目前正在运行的程序。当要继续运行刚才终止的程序时,必须重新将它装到内存中。对于 大型的计算机系统,采用的是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就是说,在计算机中好像同时在运行着 多个程序。 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来使用大型计算机的资源,终端只是完成用户输入和结果显示的任务。 由于主机在多个用户之间快速切换,用户感觉不到主机还在运行其他用户的程序。当然,若有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主机的某一种共享资源,如打印机等,可能就需要等待。远程登录就是基于主机的多任务而实现的。 远程登录也是Internet上应用非常广泛的资源,用户可以通过远程登录来使用主机的强大的运算能力。通常,用户使用的微机在运行大的、复杂的程序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用户可以登录到一台他具有合法帐户的主机上,在该主机上运行他的程序。主机完成运行后,将结果传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中。其次,用户还可以登录到别的主机中来运行该机中的程序。例如,工作站上的软件非常昂贵,一般用户无法完全配齐,这样,不同工作站的拥有者可以协商购买不同的软件,他们互相向对方提供帐户就可以运行各种软件了。 与普遍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一样,Internet上的主机也有其操作系统。由于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因而存在着多种操作系统,UNIX是最常用的一种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2.Telnet登录方法  Telnet提供两种登录远地Internet主机的方法:第一种方法要求使用 帐号,也就是说,只要用户在任意一台Internet主机上有帐号(对UNIX主机来说是合法的用 户码和密码),就可以通过Telnet使用该台主机。第二种方法不要求用户申请帐号。  Internet上有许多主机允许公众访问。当用户使用Telnet登录到这些主机时,它们并不要求 输入密码。Internet上许多资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公众访问的。  3.Telnet工作模式  Telnet使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户在本地主机上运行一个称为Teln et的客户程序,客户程序可与远地机上的Telnet服务程序建立连链,连接一旦建立,用户在本地键盘上输入的命令或数据会通过Telnet程序传送给远地计算机,而远地计算机的输出内容会通过Telnet显示在用户的本地计算机的屏幕上。本地机就好象是直接连在远地计算机上的一个终端。  4.Telnet基本功能  利用远程登录,用户可以实时使用远地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 ,可以查询数据库、检索资料,或利用远程计算完成只有巨型机才能做的工作。  另外,Internet上有许多服务是通过Telnet来访问的,例如Auchie、Gopher等,这类系统通常开放公用帐号,无需输入密码。

3.   TCP/IP协议 TCP/IP有100多个网络传输协议,FTP、Telnet是两个使用得很广泛的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u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网间互联协IP(Interne t Protocol)。IP协议负责按地址在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TCP则保证传输的信息是正确的。 1.TCP/IP协议的结构

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如图10-2所示。 图中的网络相当于物理传输的媒介。数据在实际传输时,每通过一层要在数据上加上一个报头,其中的数据供接收端的同一层协议使用。到达接收端时,每经过一层要把用过的一个报头去掉。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接收的数据和传输的数据完全一致,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相同层上的数据都有相同的格式。

2”的简单的几种媒体的拼凑、组合,而实际上多媒体是一个整体,几种媒体在其内部互相合作,共同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动态、静态信息,图、文、声音、视频、动画等)来完成对一个整体信息的表达传递,可以进行举例说明,如多媒体计算机。也可以让学生将单一的媒体与多媒体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表达信息上的不同。 二、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起来进行处理和控制,以达到表达信息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多媒体技术具有了以集成性、交互性、数字化、时间同步性、超文本或超媒体结构为主的特征。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以及教材的提示,说出多媒体技术可以具体用在哪些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样的信息素材适合什么媒体形式表达,比如什么样的信息适合用文本表达,什么信息适合使用图片表达等。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深入,将多媒体技术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详细解释,举出具体的实例。 三、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这部分的知识处于概括化和具体化之间,可以让学生把这部分与前面学到的计算机系统组成联系起来,让他们回忆和说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情况,然后说出:除了这些之外,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相对应,多媒体计算机系统都需要哪些独有的组成部分。 讲述这一部分时,尽量将知识具体化,多媒体硬件可以举出实物来展示,也可以展示图片;对于多媒体软件,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件及其作品,可以用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形式来介绍。最后可以由学生指出:哪些属于多媒体硬件,哪些属于多媒体软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接触实物,观察和安装、调试音频卡、光驱等设备,安装和尝试使用一些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还可以在观察实物的同时,为学生介绍设备的功能等。 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这一部分中,教材所给出多媒体技术发展几个趋势,它们涵盖了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大部分应用范围。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必须要直观、趣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观看一些关于军事、医学、游戏领域中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在这些领域里,多媒体是如何使用、如何发挥特点与优势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操作一下多媒体设备,亲身体会多媒体表达信息的效果。 (教学参考)

第七课  图形图像

本课主要介绍图形图像这一媒体表现形式。图形图像是重要的媒体形式,能够形象生动的表达信息,人类使用图像表达信息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知道现在人们一直在使用。本课学生要知道什么是图形图像,图形图像的分类等,能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图像的处理加工。 建议1个课时完成。

一、图形与图像

通过举人类不同时期的图像例子,让学生了解图形和图像两个概念,介绍图像多表达的信息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图形图像在表达信息方面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可以现场为学生说出一些主题,让学生探讨用什么图形图像表达更确切。

二、图形图像的数字化

图形图像的数字化就是将照片、图画等经过计算机处理,转化成电子照片、图片等。

“信息岛”中通过介绍“图像分辨率”、“像素深度”、“矢量图”、“位图”等概念加深对图形图像的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讲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1.位图

介绍位图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组成位图的基本单位——像素,像素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广泛的使用在数码世界里。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小点,若干个这样的小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位图图像。可以从这里引申出位图图像在显示时的特点:它由一定面积内的像素数量来决定,面积一定时,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像素越少,图像越模糊;而像素数一定时,图像的面积越小越清晰,面积越大越模糊。

衡量单位面积内像素数量的标准是分辨率,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各种文件格式的位图图像,试着把它们放大或者缩小,这样就更能直观的感受分辨率对于位图图像的影响。也可以指导学生修改电脑屏幕的分辨率,观察修改前后屏幕图像的变化。

2.矢量图

讲解矢量图时,应尽量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过程:一组计算机指令,描述了图形的点线面形状和色彩等,计算机通过存储和读取这样的指令,来存储和显示一个个图形,这是它和位图的最大区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举例介绍一些这样的指令)。然后根据这个特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

(1)理解为什么矢量图的大小与清晰程度无关,而是同样的清晰程度;

(2)总结矢量图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主要用于哪些方面(教师要点拨)。

三、数字图像的压缩

为了减少存储容量,利于信息的保存,需要将图像压缩。如果说数据库是一个桶,那么单位数据的体积越小,同一数据库存储的信息也就越多。其次图像压缩有利于数据传输。由于数据压缩是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又由于可以用“代码”表示一组数据,所以压缩后的数据非常“精干”,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必须传输的数据量,以满足们的要求。第三,图像压缩是便于特征提取,以利计算机模式识别。例如用计算机对卫星图像中不同类型的农作物进行分类时,使用图像压缩方法,只要考虑区分植物与非植物的特征以及区分植物类型特征即可,从而减少了数据量又满足了实际需要。

一般的图形图像都是经过压缩处理过的,数字图像的压缩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根据图像的内容、格式、应用范围等采取不用的压缩编码方式,达到不同的效果。教师要介绍清楚图像压缩的原因和原理。

四、数字化图像的处理

图像处理工具很多,方法很多,针对处理的效果,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处理不同的图片,达到不同的效果,逐步掌握工具的功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工具的用法,和尝试使用多种工具达到同样的效果,比较工具的优缺点。 《文本资源》

数码相机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数码相机作为一种时尚数码产品,以其强大的功能、操作便捷性和出色的拍摄效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过这些傻瓜型的数码相机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不简单,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进入数码相机内部去看看。

数码相机的系统工作过程就是把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数码相机使用CCD电荷耦合器件这种光敏元件代替胶卷感光成像。光线通过透镜系统和滤色器(滤光器)投射到CCD光敏元件上,CCD元件将其光强和色彩转换为电信号记录到数码相机的存储器中,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

数码相机的系统工作过程按操作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开机准备

打开相机的电源开关时,主控程序芯片就开始检查相机的各个部件是否处于可工作状态。如果有一个部分出现故障,那LCD屏上就会给出一个错误信息,并使相机停止工作,如果一切正常,相机则处于准备好状态。

2.聚焦及测光

数码相机一般都有自动聚焦和测光功能。当你对准一物体并把快门按下一半时,一个4位的MCPU就开始工作,它确定对焦距离、快门的速度及光圈的大小。

3.拍照

按下快门,光学镜头将要拍摄的画面聚焦到摄像器件(光电转换器件)CCD或CMOS上,光电转换器件捕捉景物光信号,并以红、绿、蓝三像素存储。

4.图像处理

就是把这些像素从CCD以串行的方式送到相机内部的缓冲存储区。这中间要经过数码相机很多部件的处理,如A/D转换、白平衡及色彩的校正,将其转化成电脑能识别的离散数字信号。

5.图像合成

一束一束的光到达缓冲存储区后,再合成形成一幅完整的数字图像。

6.图像压缩

图像的处理过程并没有结束。当它离开缓冲区时图像还要被压缩,压缩的程度根据拍摄前所选定的拍摄模式而定。对于标准模式,一般压缩幅度较大,而对于高质量模式,压缩幅度较小。

7.图像保存

主控程序芯片(MCPU)发出一个信息,把压缩的图像再转移到存储卡中,长期保存。

8.图片影像编辑与输出

存储在数码相机内或存储卡上的数码图片影像,可以输出到计算机中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常规调整与特效处理,然后通过输出接口输出到打印机打印出来,或者连接到电视机上直接观看拍摄的照片,还可以输出到录像机将拍摄的照片转录到录像带上,当然还能通过电脑将数码照片上网传送。

如今应用于数码相机的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已非常成熟。相比之下,光电转换技术和器件仍是制约数码相机发展的一个瓶颈。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随着CCD和CMOS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相机CCD像素提高的幅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想。相信瓶颈彻底打开之日,也是数码相机踏入发展坦途之时。 (教学参考)

第八课  声音

本课主要介绍音频这一媒体形式,介绍了音频的形式、格式转换、编辑处理等。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声音和音频的关系,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的区别,能进行简单的音频编辑处理。 建议1个课时完成。 1.首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声音,声音都包括哪些,声音有哪些作用,没有声音会怎样,引导学生探讨声音如何在多媒体技术中发挥作用,进而导出“音频”的概念。需要强调:声音和音频并不等同,音频是声音的信号形式,是信号化的声音,因此音频与各种设备、技术是息息相关的。 教材中从介绍乐器声音的处理原理引出电子音频的处理,容易让人理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什么是音频信号。 让学生思考话筒、音箱里的音频与计算机里的音频是否一样。告诉学生音频分为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存储和处理的,而话筒、音箱中使用的则是模拟音频,因此在多媒体技术中,音频的模拟、数字转换是非常频繁的。 2.音频文件的格式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各种格式的音频文件,或者让他们自己进行搜索查找。 音频文件格式转换。利用超级解霸的MP3格式转换器把WAVE格式的音频文件转换为MP3格式,原因是WAVE格式的文件占用的空间太大。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设置不同的文件层次、位率和频率,看看不同的设置下输出的音频文件在大小、属性、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除了压缩WAVE文件之外,还可以尝试把MP3格式的文件转换为WAVE格式,在选择源文件时,既可以点击“添加文件”来添加一个或多个文件,也可以点击“添加目录”添加某一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单击“删除所选”去掉不需要的源文件,在“设置”中将转换后的文件输出到某一个文件夹里。 3.音频的编辑。有些音频文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起止位置、声音大小和效果等,需要对其编辑加工处理。由学生提出修改效果,尝试编辑加工,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 教材中介绍的Adobe Audition V1.5工具是众多音频编辑软件中的一种,有录制声音、去除噪音、合成音频等多种功能,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音频,形成不同的效果,了解软件的更多功能。 数字声音并不是只有在计算机中才利用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声音和音乐都是数字化的,比如常见的VCD中的伴音、CD音乐、IP电话、卫星电话、数字卫星电视等。至于在专业的科研、音像等领域,数字声音和数字音乐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支配地位。 《图片集锦》 留声机1 留声机2 (教学参考)

第九课  动态图像

本课主要介绍了视频和动画这两种多媒体形式的含义、原理、特点、编辑处理等。学完本课,学生要知道什么是视频,什么是动画;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有什么区别;初步了解数字视频压缩的原理,知道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处理。 建议1个课时完成。

一、视频

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视频的应用形式,一般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都是模拟视频,但在计算机处理的是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视频形式。这就存在着两种视频形式的转换问题,需要借助一些设备,如视频卡等。学生要了解这两种视频形式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等。

数字视频压缩

数字视频经过压缩还能保持视频画面和声音的质量,在压缩过程中只保留有变化的数据,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信息岛”中的视频文件格式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视频文件格式。其中mpg(mpeg)的用途最广,除了计算机,还能在VCD、DVD影碟机中直接播放。教师介绍播放不同格式视频文件的工具,如Windows Media Player,Real Player,超级解霸等。学生通过学习,要了解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分别有什么区别,都应用在什么情况下,

视频编辑处理

教材中介绍的视频编辑软件是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还有Animator等。

视频采集的方法与音频相似,除了搜集、获取现成的视频素材之外,主要就是拍摄获取。摄像机拍摄的视频是模拟信号的,可以用带有视频卡的设备转化为数字信号,数码摄像机和数码摄像头等拍摄的视频是数字信号。

视频编辑处理主要是镜头的组接、画面与声音的合成等。学生可以根据素材和自己的创意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编辑。

二、动画

1.这里只是简要的对动画的原理、分类、应用等知识简要介绍一下,动画的制作和应用,在第二册的第一单元详细介绍。

在介绍动画原理的时候,一是要指出:动画的原理与视频相似,它们都是由一系列静止的图像画面连续播放而组成的,二是要说清楚动画与视频的区别,视频是由摄像设备拍摄下来的,而动画则是用各种工具、软件绘制、制作出来的。

2.动画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与实例相结合,比如:实时动画(电子游戏中的动画场面),逐帧动画(网页上的广告、Flash小动画、教学中的动画课件等)。除了教材上的分类方法之外,还可以依据制作技术和手段的不同,动画分为以手工绘制为主的传统动画和以计算机制作为主的电脑动画;Flash动画可以分为逐帧动画、补间动画等。

3.动画的制作

关于动画制作向学生们着重介绍的,一是动画制作的软件,二是动画制作的简单信息。 (教学参考)

第十课  图文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文字、图片的编辑处理和图文排版等内容,通过制作“多彩的中学生活”电子报纸,学习图文混排等。了解文本和图片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了解Word的功能,能比较熟练的使用Word进行文字和图片、表格等的排版。 建议1个课时完成。 教材分析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描绘多彩的中学生活”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表格,编排图文,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选择其他的活动主题,练习使用文本和图片表达信息。 教学建议 本课要注重从实际需要出发,注意调动学生们向别人表现、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图文信息这一愿望,从这种强烈的愿望出发,通过任务,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和使用Word的各种命令、功能。通过调动愿望——认识操作——完成任务——巩固提高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们对于Word这个软件和图文处理这两方面,都有较为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一、活动主题 教材中给出的任务活动贴近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背景环境和心理特点,可以将他们对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计划,通过Word尽情的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他活动(如展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人朋友物品以及自己知道的各种信息等),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除了从“开始”菜单中打开Word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打开,如在桌面上新建并打开一个Word文档、双击桌面上的Word快捷方式(在此之前要把它发送到桌面上)等。打开Word之后,让学生观察认识标题栏、菜单栏(以及各个菜单)、工具栏等等。 1.编辑文字 本课设定的任务是“描绘多彩的中学生活”,可以让学生们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生动地描述出来。 将光标在文字上拖动,选中的文字呈反相显示,也就是变为黑底白字,对反相显示的文字可以使用菜单命令和工具按钮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字体、字号、颜色、位置、间距等等。 保存文件,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把为什么要经常保存文件的道理解释清楚(为了防止由于断电、计算机故障造成的死机等原因使数据丢失),首次写作的文档,需要选择“文件——另存为”命令,而再次打开、编辑它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选择“文件——保存”命令,或单击工具栏的“保存”按钮直接保存了。 2.插入图片 (1)Word自带的艺术字效果比较多,也很有个性,可以让学生们逐一尝试“艺术字库”中的各种艺术字效果。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艺术字效果,一是先执行“插入——图片——艺术字”命令,再在文字框里编辑艺术字的内容,也可以在编辑好的文字上拖动选中,再执行这个命令。 选择了某个艺术字效果之后,可以单击艺术字,会出现一个“艺术字工具栏”,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这个工具栏上的各个操作,编辑艺术字的内容、转变艺术字效果、格式、形状、文字环绕方式、对齐方式和文字间距等等。 (2)除了插入艺术字之外,插入的图片还包括剪贴画、自选图形、组织结构图、图表、绘制新图形等,可以从扫描仪和照相机中选取,也可以选择“来自文件” 以便从计算机中寻找图片插入到文档中。让学生们多尝试一些,插入之后,将这些图片拖放,也可以右击图片并在快捷菜单中进行各种操作,为图片添加边框、底纹、题注、超链接,也可以设置图片的格式等。 提醒学生:对艺术字和图片进行设置、修改时,要注意版面整体结构的和谐,体现美感。 插入的各种图片,文件格式不同。可以联系前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们观察一下,哪些属于图形,哪些属于图像,哪些是位图文件,哪些是矢量图文件。 3.插入表格 首先告诉学生们在这里制作表格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的规划中学的学习、生活,所以在绘制之前,应该引导学生们对自己中学的前景有一个大致的设计,然后根据这个心目中的设计来制作表格。 4.美化文档 在Word中可以使用“底纹和边框”、背景颜色等美化文档。提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格式使文档更漂亮。可以让学生思考尝试还有哪些工具能美化文档。 5.打印文章 在打印之前,先指导学生将打印机与计算机连接好,进行各种打印设置,最后将文档打印输出。最好让学生亲自实践,对于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其了解打印机的工作原理。 《文本资源》

打印机的种类

打印机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两大系列,按有无色彩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种。平常谈到打印机一般是指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三种。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又称为喷墨式印字机和激光式印字机,这是因为它们属于非击打式打印机的缘故。

1.针式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顾名思义是通过打印针来工作的,当接到打印命令时,打印针向外撞击色带,将色带的墨迹打印到纸上。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耗材省、维护费用低、可打印多层介质(如银行等需打印多联单据);缺点是噪声大、分辨率低、体积较大、打印速度慢、打印针易折断。针式打印机按针数可分为9针和24针两种。打印速度一般为50~200个汉字/秒,该类打印机按宽度可分为窄行(80列)和宽行(132列)两种,目前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是带汉字字库的24针打印机。

2.喷墨打印机

喷墨打印机按喷墨形式可分为液态喷墨和固态喷墨两种:

(1)液态喷墨打印机

液态喷墨打印机是让墨水通过细喷嘴,在强电场作用下以高速墨水束喷出在纸上形成文字和图像,从技术上看可以分为:CANON(佳能)公司专利的气泡式(Bubble Jet),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加热产生的气泡,使墨水通过喷嘴喷到打印纸上;EPSON(爱普生)公司专利的多层压电式(MACH)技术,对喷出的墨水作严密完整的控制,使墨粒微小而均匀,改善了因墨点不均匀而导致的喷墨打印不清晰的问题;HP(惠普)公司的热感式(Thermal)技术,采用这种技术是将墨水与打印头设计为一体,受热后将墨水喷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喷墨打印机均为液态喷墨打印机。

(2)固态喷墨打印机

固态喷墨是TEKTRONIX(泰克)公司1991年推出的专利技术,它所使用的相变墨在室温下是固态,打印时墨被加热液化,之后喷射到纸上,并渗透其中,附着性相当好,色彩也极为鲜亮,打印效果有时甚至超过热蜡式打印机,只不过价格昂贵。

喷墨打印机的优点是噪声低、打印质量比针式好、彩色效果好、速度快;缺点是不能打印多层介质、打印成本较高。

3.激光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是利用电子成像技术进行打印的。当调制激光束在硒鼓上沿轴向进行扫描时,按点阵组字的原理,使鼓面感光,构成负电荷阴影,当鼓面经过带正电的墨粉时,感光部分就吸附上墨粉,然后将墨粉转印到纸上,纸上的墨粉经加热熔化形成永久性的字符和图形。其主要优点是印字质量高、分辨率高、噪声低、速度快、色彩艳丽,如果缓冲区大,占用主机的时间将相对减少;缺点是价格高、打印成本较高、不能打印多层介质、体积较大。

4.其他形式打印机

除以上三种打印机之外还有热蜡式、热升华式、染料扩散式打印机。热蜡式(Thermal Wax Transfer)打印机也叫做热转印式打印机,它是利用打印头上的发热元器件加热浸透彩色蜡的色带,使色带上的固态油墨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热升华式(Thermal Dry Sublimation)打印机利用加热将染料熔化后转印到纸张上,染料直接从固态升华到气态,打印效果最好。染料扩散式打印机是把油墨加热成液态后,生成均匀色素扩散到纸上。这些打印机输出质量都非常好,但成本高、速度慢,主要用于出版、制作精美画册、广告和美工等有高档彩色输出的场合。 《作品范例》 (教学参考)

第十一课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多媒体世界”的综合活动课,通过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体会多媒体表达信息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共同表达信息的效果,学习在PowerPoint中如何合理搭配各个媒体,从而让学生对多媒体演示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树立大局观,合理规划工作流程的意识。

建议1个课时完成。

教学建议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这些媒体形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共同传递信息呢?从而引出:PowerPoint能够制作和播放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活动与任务分析

本课的活动任务是制作一个主题为“历史上的名人”演示文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任务分析”是这个活动的整体设计制作思路,可以让学生们先思考然后写出来,包括:介绍哪一位(或几位)名人,他们的基本情况。准备材料、初步制作、编辑处理和播放观看这四大过程的总体想法,教师要加以引导提示,提醒学生这几个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然后让他们上网搜索一些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动画等素材。

对于打开PowerPoint,可以让学生尝试其他运行方法,比如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一个Microsoft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打开,等等。

二、添加文本

新建一个空白演示文稿之后,在右侧会出现“幻灯片版式”,包括“文字版式”、“内容版式”、“文字和内容版式”和“其他版式”,可以让学生从里面选择自己想要的版式,以实现标题、文本和图表的不同搭配,另外也可以选择“空白版式”,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在某一位置插入文本框,文本框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对应的是文本的两种排列顺序。通过上述方法,明确设计出版式。

当光标指针移到文本框边缘时,会出现四向箭头,这表示可以拖动文本框了,但如果把指针放在了框边缘的控点(白色小圆圈)上,出现的则是双向箭头,这表示可以拉伸或缩小框的范围,这一点要注意。可以让学生回忆Word中的相应操作,进行对比。

三、添加图片

让学生把搜集好的图片放在某一文件夹里,通过“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可以在这个文件夹里找到所需的图片,插入到幻灯片里。

通过“插入——图片”,还可以插入剪贴画、艺术字、组织结构图和自选图形,操作与Word相似;此外还可以选择“插入——图片——新建相册”,把关于这个名人的图片放到一起,做成一个可以按顺序播放的电子相册。

在插入各种图片之后,为了更清楚地进行演示,可以在图片的上、下、左、右任意位置添加文本框,对图片添加一些说明文字,同时要注意整体的协调和美观。

四、添加音频视频

添加音频和视频的操作基本相同,单击“插入——影片和声音”,会出现这些命令:“剪辑管理器中的影片”、“文件中的影片”、“剪辑管理器中的声音”、“文件中的声音”、“播放CD乐曲”、“录制声音”,可以把管理器中存在的影片或声音进行编辑、插入,也可以插入自己搜索得到的影片或声音,还可以播放CD唱片中的音乐,或者自己录一段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

五、链接动画

在PowerPoint中添加动画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式是插入超链接。

教材中提供了用超链接方式插入动画的步骤,插入完毕之后,当放映到这里时,只需单击带有下划线的链接文字,便可以播放动画。

这里的“提个醒”是比较重要的,创建超链接是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中的重要环节,用它可以实现很多跳转的效果,可以把文稿中的任何一个对象(文本、图片等)链接到另外的某个文件(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可以转到本文档中的某个位置,或者链接到某个网页、电子邮件等,实现信息之间的跳转,体现了演示文稿处理信息的方便快捷。

六、播放多媒体作品

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和编辑、处理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如何放映才能体现出演示文稿的优势特点呢?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提示:添加素材、编辑修改,是演示文稿制作的主体,放映也是表达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映方式的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对我们接收信息的效果也会相应的不同。

单击“幻灯片放映——设置放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改“放映类型”(全屏幕或窗口放映)、“放映幻灯片”(放映哪些幻灯片)、“放映选项”(是否按ESC键退出、是否加旁白和动画)、“换片方式”(是否手动)、“性能”(是否使用硬件图形加速和设置放映时的分辨率)等。

单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可以单击幻灯片里的每个元素(文本、图片等),然后在右侧的“添加效果”菜单中对这个元素的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设置各种不同的效果,如果学生们对这个效果不满意,还可以单击该效果框,单击“更改”菜单(也就是原来的“添加效果”菜单)更换其他效果,设置好之后,在工作区中的各个元素边角上会出现先后顺序的标号,播放的时候会按照这个标号顺序放映。

单击“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可以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效果,可以设置切换的速度(快速、中速或慢速)、切换时的各种声音效果,还可以设置换片方式(单击鼠标换片与每隔多少秒换片,也可以同时存在),设置好之后,可以单击“应用于所有幻灯片”,让这个效果存在于所有的幻灯片中。

每个效果设置好之后,都可以单击右侧下方的“播放”按钮来查看效果,并进行修改,修改好之后,单击“幻灯片放映”来观看当前幻灯片的放映,当所有的幻灯片都修改好之后,单击“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来观看所有幻灯片的放映。 (教学参考)

第十二课  数据的计算 传递信息的途径很多,表格就是很常用的一种,表格的作用是表达信息,是以纵向、横向两个方向的交叉来确定每一个位置,每个位置上有一个数据,数据与位置(即纵向、横向的交叉点)是一一对应的,出于对表达信息的不同需要,可以将某些位置的数据按照某种规则来操作,以不同形式表达信息,如:要从高到低查看成绩,就要把数据进行排序,等等。 普通的表格,学生们大多都见到过,而Excel电子表格,有的学生就不了解了,本课是“初识Excel”,目的在于通过使用Excel,使学生了解电子表格在表达信息方面的功能作用、它与普通表格的异同等等。 本课提供的活动是统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情况,由于这个活动贴近于学生生活,因此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需要进行求和操作,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Excel电子表格的含义、作用。 本课要制作的表格是关于1999—20xx年期间某城市居民家庭中,各项消费金额的数目,需要把这些数据输入到Excel中并统计各年份的消费总支出。 Excel中的功能是与普通表格相似的,竖的行、横的列,分别对应了Excel的字段和记录,这可以让学生与普通表格进行对比来理解。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认识Excel窗口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在快捷菜单中新建并打开一个Excel工作表等方法来运行Excel。 Excel窗口的各个部分,建议将它们与Word窗口以及普通的表格分别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组成Excel窗口的各个部分的含义及作用。 2.数据输入 先将各个消费项目的名称输入,然后分别输入对应的金额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明确项目、年份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纵向和横向的位置,共同决定了某一数据的位置。 在输入过程中,如果双击单元格,那么光标就会插入到数据中,可以进行修改;如果单击单元格,那么在输入新数据的同时,原有数据将会消除。可以让学生多尝试操作,体会对单元格双击和单击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种。 如果单元格的大小不符合需要,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方法来调整行高和列宽,从而使单元格能完整地容纳数据。“提个醒”中给出的是调整某一行整体行高和某一列整体列宽的方法。 “探究”:可以通过上面的“提个醒”中的方法来调整一整行的行高和一整列的列宽,如果要调整的数据并非一整行、一整列时,可以拖动鼠标选中要调整的单元格区域,选择“格式——行——行高”、“格式——列——列宽”来调整多行、多列的行高和列宽。建议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之后自己体会。 3.添加表头 在第一行输入表格名称,然后合并第一行的单元格并居中显示后,第一行就会成为只有标题内容的表头。 4.数据求和 计算出每年的家庭消费总支出,也就是计算每行的数据总值,教材中提供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年份(也就是该行)的各个数据的数值之和。“试一试”中是将单元格中的求和公式复制到其他行里进行求和运算,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比较各个年份的数据总值。 以上介绍的是公式求和,还可以采用函数求和,Excel中有很多具有各种用途的函数,SUM就是求和函数,运算时,SUM后面的括号中表示求和的数据范围,这个范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间隔的。 由于学生们还未学过函数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将活动中和“知识链接”中的相关函数知识,用近似的知识例如二元坐标轴等进行引导,使学生们理解。 Excel工作表在计算机中存储为.xls类型的文件。 《作品范例》 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教学参考)

第十三课  数据的排序 在传递、表达信息的时候,有时是随意的,有时则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信息,从而能够反映出相应的内涵、情感等。用表格来表达信息也是如此,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比如按数值大小排序、按英文字母先后顺序排序等,如果是普通表格,排序的工作比较繁琐,而Excel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的完成排序。 本课的活动就是通过将20xx年雅典奥运会各个国家金牌和总奖牌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名,表达出的信息内涵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高低,从而反映各国各地区的综合体育实力强弱。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排序、排序的条件、怎样排序、Excel如何实现排序等,从而掌握在Excel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排序的方法。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数据排序: 要进行排序,就要先确定排序的条件,也就是依据什么、怎样依据、如何排序。本课活动的排序条件是:金牌榜按照金牌——银牌——铜牌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总奖牌榜按奖牌总数排序,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金牌榜中排序时,将主要、次要、第三关键字分别设置为金、银、铜牌,排列顺序选择“降序”,这样金牌榜就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好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设置操作来体会关键字与排序条件的关系。 输入名次的时候可以使用填充柄来操作,填充柄可以根据首项数据来自动填充其他各项的数据。 2.制作总奖牌榜: 运行Excel的时候,会同时打开三个工作表:Sheet1、Sheet2、Sheet3,可通过单击窗口下方的工作表名称来实现几个工作表的切换。将金牌榜复制到新工作表之后,可以通过求和计算出每个国家的奖牌总数并以此排序,制作总奖牌榜。 3.使用“条件格式”设置格式: 可以将表格按数据分为几段,分别为这几段设置格式。 使用条件格式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为它们设置格式。如果只有一个条件,那么在“条件格式”对话框中“条件1”选项组中进行设置即可,如果有多个条件(如:金牌数大于10而小于20),就需要在“条件1”、“条件2”、“条件3”等选项组中设置,从而找到符合多个条件的数据。设置好之后,表格中符合条件的数据就会变为所设置的格式。 可以让学生反复操作,经过多种尝试来掌握。 “格式——自动套用格式”中,提供了多种表格格式方案以供选择,还可以在该对话框中单击“选项”,通过复选框来决定表格中的数字、字体、对齐、边框、图案、列宽、行高等项是否应用于选定的格式方案。 4.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知识链接提供了“Excel对数据的识别”和“数据填充技巧”的内容。学生可尝试输入相关数据,看看Excel到底是怎样识别数据的。数据填充技巧介绍了填充柄的特殊功能,学生在以后的Excel制表中加以运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作品范例》 雅典奥运会奖牌榜 (教学参考)

第十四课  数据筛选

在信息表达的过程中,对原始的信息往往要根据需要进行筛选,选择之后再表达出来,从而使原来的信息以不同的效果再次呈现,达到预想的效果。本课介绍的Excel的数据筛选具有精确查找所需数据,从而进行各种操作处理的功能,这在使用条件格式查找时,不如数据筛选更精确、快捷,因此可以将数据筛选与条件格式的效果对比贯穿于本课,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体会数据筛选的优势。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自动筛选: 自动筛选可以依据较为简单的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 “试一试”中,选择了“自动筛选”之后,工作表中会出现一个下拉列表按钮,单击它会出现下拉列表,这里给出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筛选条件,如“前10个”,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升序或降序排列,任务1是要从高到低排列前10位,即降序排列。 在数据显示方面,数据筛选与条件格式的最大区别就是:默认状态下数据筛选是只把符合条件的数据显示出来,将其他数据隐藏起来;而条件格式则显示所有数据,只是根据设置的格式来修饰相关数据。这一点建议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和理解。 如果想看到其他的数据,就可以选择“数据——筛选——全部显示” 来实现。 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通过选择“与”、“或”两个单选框,就可以实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还是只需满足任意一个条件,可以让学生多尝试,体会它们在效果上的区别。 2.高级筛选: 自动筛选所提供的筛选条件比较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很复杂的筛选条件,就要使用高级筛选功能了。 高级筛选所需要的条件由自己设定,通过输入筛选条件来设定条件区域,建议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输入的筛选条件的含义、能达到什么效果,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高级筛选”对话框中,“列表区域”是需要进行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就是刚才通过输入筛选条件设定好的。 本课涉及到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和“或”的关系,可能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结合其他实例(如生活中的例子)来介绍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让学生多次尝试和对比。 3.关于实践与探索 在完成实践作业时,有些筛选条件的设定比教材中的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关于筛选条件原理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思考和操作,直到做出满意的效果。 《作品范例》  1.统计我国主要城市旅游情况

    2.学校小主持人比赛成绩 (教学参考)

第十五课 分类汇总与数据透视表

本课主要介绍了分类汇总和制作数据透视表两种统计数据的方法。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一、分类汇总 对表格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可以按照需要进行不同的分类汇总,即将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之后,再根据各类别来统计每一类数据,这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查看、分析、使用数据信息的需求,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体现实际需求与电子表格中的信息之间的联系。除了本课任务、实践作业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说出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需要汇总的数据,为什么要汇总、汇总之后的便利等等。 本课活动任务是将20xx年我国22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城市所在省份和地区进行汇总统计,由此看出哪些省份和地区国际入境旅游比较繁荣发达,可以引导学生们从经济、地理、社会等角度来深度思考和分析:为什么有些省份和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的比较好。 1.数据输入和数据分类: 输入教材中提供的数据,制作完成表格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将各城市分类归入各省和地区,也可以结合前面学到的有关网上搜索信息的知识来查找。以“省份”和“地区”为关键字分别排序,可以复习关于排序的知识。 排序对于汇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说出,教师不必给出统一答案。 2.数据汇总: 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有一些下拉列表。在“分类字段”中,可以选择按照城市、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省份、地区各个字段分别进行汇总(因此必须要先按照省份和地区进行排序);在“汇总方式”中,可以选择对数据求和、计数、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汇总方式。在下方的复选框里还可以选择是否替换当前的分类汇总、是否将汇总结果显示在数据下方,等等。 概要查看的三个按钮,功能各有不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对比,由于数据可能会比较复杂,所以要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分析,理解三个按钮各自的功能,各个部分的信息是哪些方面的体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等等。 二、数据透视表 实际生活中对于数据的一些统计要按照多个条件来分类统计和组织,Excel的数据透视表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 教材中的活动是将学校运动会每个人的成绩按照班级和项目来分类,进行分别的组织统计,除了教材中给出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在本课让学生们思考:数据透视表都能体现出信息表达的哪些效果,什么样的数据在统计时需要用到数据透视表等。 1.绘制数据透视表: 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1”对话框中,列出了几种需要分析的数据的数据源类型,也就是要对哪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除了对Excel的数据列表或数据库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对其他地方的数据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对一个数据透视表或数据透视图进行分析。还可以在下方选择要创建的是数据透视表还是数据透视图。 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2”对话框中,可以选定要统计分析的数据的区域范围;在“布局”对话框中,可以把右边的字段名称拖动到中间的图上,以便组建数据透视表的结构(如果操作错误,只要把字段按钮拖回右边即可),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布局,不同的布局方式能体现出什么样的效果、风格。 “试一试”中,可以按照需要将各个字段分别添加到“行区域”、“列区域”、“页面区域”、“数据区域”中,这样各个字段的数据就相应的安排到了各个区域中。单击字段右边的按钮,出现下拉列表,可以选择在想要显示的各个分类前的复选框中打对勾,这个分类的信息就会显示在表格中了,如果想显示所有的分类信息,可以在“全部显示”框中打对勾。 在“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中,可以对数据透视表进行设置报告格式、图表向导、显示或隐藏数据、刷新数据等操作,以实现不同的信息表达效果和美化效果,可以让学生尝试操作,并说出各种操作所能起到的作用。在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将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与Word中的图片工具栏、艺术字工具栏进行对比,尝试说出它们在表达信息的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2.生成数据透视图: 除了数据透视表之外,还可以绘制数据透视图来统计、分析数据。数据透视图,实质上是数据透视表的图片化,以图的直观形式来展现表格的内容。 在学生们建立数据透视图并进行操作尝试之后,可以让他们思考、回答:数据透视图与数据透视表相比,在数据分析、表达效果、操作处理等方面,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关于实践与探索: 在实践作业第二题中,任务涉及的字段比较多,可以建议学生先理清线索,分析清楚再进行操作。 《作品范例》  1.我国城市国际旅游情况汇总

    2.统计运动会比赛成绩 (教学参考)

第十六课  图表的制作和修饰 本课主要介绍在Excel中如何制作、编辑和打印输出图表。 图表是以直观的、点线面构成的图和行与列组成的表来反映数据信息,反映的是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不同类型的图表风格是不同的,在表现信息的效果上也是不同的,这在本课后面的知识链接中介绍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尝试不同类型图表的制作,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和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除了学习电子表格中的图表之外,还可以通过本课的活动,了解到随着网龄增长和思想成熟,对网络的正面认识会越来越多、占据主导地位。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绘制图表: 在步骤1的对话框中,先选择默认的柱形图,其他类型的图表可以在完成任务之后再来分别尝试,与柱形图进行对比,找出各类图表的异同。 步骤2中,可以选择将系列产生在行或列,这样是选择将数据按照行或列来编排,具体到这个图中,就是各个柱形代表的是各行还是各列。 步骤3中,可以让学生观察X轴、Y轴的名称与它们对应的数据,结合“任务分析”中的内容,思考并说出X轴、Y轴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以及X轴与Y轴之间的关系。 步骤4中,可以选择将绘制好的图表作为新的工作表生成,还是插入到当前的或指定的工作表中。 以上这些操作,有很多是选择性的,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尝试,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限制学生。 2.编辑图表: 图表绘制好之后,还可以进行编辑、装饰。当鼠标指针移至图表中的某个区域时,就会显示区域名称。除了右击图表区,在快捷菜单中设置效果,还可以在“图表工具栏”中选择下拉列表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各种操作,修饰成不同的效果。 可以让学生将“图表工具栏”与前面学到的其他工具栏进行对比。 3.打印工作表和图表: 选中表格区域并单击“边框”按钮边的向下箭头之后,会出现各种边框以供选择,虚线表示不显示的,实线则表示显示的(默认的是全都不显示的虚线),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还可以单击这个列表下端的“绘图边框”,出现“边框工具栏”,利用这里的工具来绘制自己想要的边框效果。 打印之前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将它与Word进行对比,说出两者在打印设置方面的异同。 本课内容、活动,理解起来较为容易,重点在于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操作,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从而全方位认识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作品范例》 网龄与网络 (教学参考)

第十七课  图像合成与分层图像 图像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体,因此信息技术中对图像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图像处理需要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Photoshop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它可以进行图像的各种处理操作,实现各种信息表达效果。 本课主要介绍了Photoshop的操作界面,Photoshop中的图层和选区,并通过完成三种形式的图像合成(把几幅图像扩展性拼接组合、占位性拼接组合、透视性重叠组合)活动任务,熟练掌握Photoshop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  认识Adobe Photoshop CS 在认识Adobe Photoshop CS的界面时,教师不必一开始就介绍各部分的定义和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界面的各部分都有什么组成并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在工具区随意涂涂画画,特别是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和菜单栏各菜单中的命令,尽量都试一试,在操作时还应注意观察标题栏、状态栏、工具选项栏和面板的变化,从实践中了解各部分的功能,教师在这期间可以适当点拨。 2.认识图层 图层是Photoshop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在使用Photoshop时几乎都会使用到图层功能。所以理解图层的概念是学习Photoshop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图层想像成是一张一张叠起来的透明胶片,每张透明胶片上都有不同的画面,使用图层可以在不影响整个图像中大部分元素的情况下处理其中一个元素。改变图层的顺序和属性可以改变图像的最后效果。通过对图层的操作,使用它的特殊功能可以创建很多复杂的图像效果。 打开一张多图层的图像,图层面板上就会显示图像中的所有图层、图层组和图层效果,我们可以使用图层面板上的各种功能来完成一些图像编辑任务,例如创建、隐藏、复制和删除图层等。还可以使用图层模式改变图层上图像的效果,如添加阴影、外发光、浮雕等等。 3.选区与选区工具 选区是Photoshop中的重点。在Photoshop中,只能处理选区内的图像或画布,Photoshop中建立选区的途径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选区工具、通道、路径三类。选区工具又可分为选框工具、套索工具和魔棒工具等类型。本课主要介绍了魔棒工具等制作选区的工具。利用魔棒工具,可以选取图像中颜色相近的区域,进而编辑处理该区域。使用不同的点,可选择不同的区域。因此在使用魔棒工具选择区域时,可反复选取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4.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复制图像 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可以把原有图像的全部或部分复制到同一幅图像或另一幅图像中。通过“仿制图章工具”属性栏可以选择画笔大小,设置色彩混合模式、不透明度以及画笔的动态效果。选择“对齐的”复选框,表示在复制图像时,无论中间执行何种操作,均可随时接着前面所复制的同一幅图像继续复制。若取消该复选框,则在选定仿制图章工具后,每次单击都被认为是另一次复制。默认情况下,“用于所有图像”的复选框未被选中,这表示用户复制源图像时只复制当前层中的图像。选中该复制选框后,表示将复制所有层中的图像。 5.Photoshop可以保存多种文件格式,可以让学生们在“存储为”命令打开的下拉列表中,观察各种文件格式及其扩展名,结合信息岛“Photoshop中的文件格式”来了解各种格式。 《作品范例》  1.我和埃菲尔铁塔合个影

    2.皮影 (教学参考)

第十八课  认识Photoshop中的路径 路径是Photoshop中的重要工具,本课通过制作“鼠标小汽车”图像的活动,介绍了路径的重要概念和工具。内容包含各种路径工具的设置及使用方法,路径在抠除图像背景,勾勒图像边缘和与选择区域两者间的转换等方面的应用。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使用“路径” 做选区 使用“路径”工具选取“鼠标车身”图像时,有两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一是鼠标的轮廓一定要闭合,即在鼠标轮廓环绕一周点一些点之后,要回到起始点单击;二是在勾画轮廓的时候可以让点与点的距离短一些,尤其在勾画弧形地方时,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完整图像的破坏。 利用“转换点工具”单击闭合路径后,可以在各个锚点和线段上拖动,改变位置和方向,从而修改路径,达到自己满意的轮廓效果。 “路径”面板下部有一些按钮,如“用前景色填充路径”、“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创建新路径”、“删除当前路径”等,可以让学生分别尝试操作,体会它们的功能。 单击“将路径作为选区载入”按钮后,勾画出的鼠标轮廓转化为了选区,就可以对选区进行各种操作了。可以提醒学生:只有将某个区域转化为选区之后才能对它进行操作。 2.直接选择工具与转换点工具的应用 直接选择工具选择路经,可激活路径,显示锚点;选择路经段,改变路径形状,但不改变锚点位置;选择一个或多个锚点,可移动一个或多个锚点,改变路径形状和锚点位置。 用转换点工具单击锚点,不管它是什么性质的锚点,都会变为直角点; 拖动鼠标会生成平滑点;单击并拖动平滑点的其中任一个方向线上的柄,改变它的方向,就可使平滑点变为角点。 3.使用“磁性套索工具”做选取 Photoshop中有三种套索工具,都可以建立复杂的几何形状的选区。套索工具用于建立自由形状的选区,属性栏可设置羽化值大小和勾选消除锯齿。因为是自由形状选区,单个选区时Shift,Alt,Shift +Alt没有效果。多个选区时这三个键与选框工具相同,Shift相加,Alt相减,Shift +Alt相交。 多边形套索工具用于建立规则的多边形选区,属性栏同样可设置羽化值大小和勾选消除锯齿。单选区时Shift可用,可调节多边形选区边的角度,以45度为单位旋转,可以绘制任何形状的多边形。多个选区时这三个键与选框工具相同,Shift相加,Alt相减,Shift +Alt相交。 本课主要介绍了磁性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能自动分辨出图像边缘特别适用于快速选择边缘与背景对比强烈且边缘复杂的对象。 磁性套索工具的工具任务栏与套索工具和多边形套索工具相比,新增了套索宽度频率,边缘反差,笔尖。 边缘反差用来指定套索对图像边缘的灵敏度,可输入1-100%之间的数值。数值高可用来探查与周围强烈对比的边缘,数值低的可用来探查低对比度的边缘。笔尖用来设定绘图板的笔刷压力。当此项被选中,则光笔的压力增加时, 会使套索的宽度变细。 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磁性套索工具”的过程中,自己观察,体会磁性套索工具的作用。 《作品范例》 鼠标小汽车 (教学参考)

第十九课  调整图像色彩色调

调整图像的色彩,是处理图像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设置进行调整,以达到各种所需的效果,如明亮与暗淡、鲜艳与柔和等。本课通过几个处理照片的活动,介绍了如何处理图像色彩。对于色调、色阶、对比度、饱和度等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结合活动任务体会理解。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亮度/对比度调整 利用亮度/对比度可以简单调节图像的色调范围。学生打开“亮度/对比度”对话框,拖动对话框中三角形滑块,调整亮度对比度:向左拖动,图像亮度和对比度降低、向右拖动时,则亮度和对比度增加。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的变化,体会调整亮度/对比度的作用。 2.色阶调整 色阶图根据图像中每个亮度值(0~255)处的像素点的多少进行区分。右面的白色三角滑块控制图像的深色部分,左面的黑色三角滑块控制图像的浅色部分,中间灰色三角滑块控制图像的中间色。 移动滑块可以使通道中(被选通道)最暗和最亮的像素分别转变为黑色和白色,以调整图像的色调范围——因此可以利用它调整图像的对比度:靠左的滑块用来调整图像中暗部的对比度,右边的白色三角用来调整图像中暗部的对比度。左边的黑色滑块向右移,图像颜色变深,对比变弱(右边的白色滑块向左移,图像颜色变浅,对比也会变弱)。两个滑块各自处于色阶图两端则表示高光和暗部。 中间的灰色三角滑块,它控制着Gamma值,而Gamma值又是衡量图像中间调的对比度。改变Gamma值可改变图像中间调的亮度值,但不会对暗部和亮部有太大影响。将灰色三角滑块向右稍动,可以使中间调变暗,向右稍动可使中间调变亮。 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调整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拖动滑块的位置、程度、数值与图像效果变化的联系,它们是怎样对应的。 3.曲线调整图像色调 学生通过在曲线对话框中改变曲线,来调整图像的色调。 (1)曲线右上角的端点向左移动,增加图像亮部的对比度,并使图像变亮(端点向下移动,所得结果相反)。曲线左下角的端点向右移动,增加图像暗部的对比度,使图像变暗(端点向上移动,所得结果相反)。 (2)利用“调节点”控制对角线的中间部分(用鼠标在曲线上单击,就可以增加节点)。曲线斜度就是它的灰度系数,如果在曲线的中点处添加一个调节点,并向上移动,会使图像变亮。向下移动这个调节点,就会使图像变暗(实际是调整曲线的灰度系数值,这和色阶对话框中灰色三角形向右拖动降低灰度色阶,向左拖动提高灰度色阶一样)。另外,也可以通过Input和Output的数值框控制, (3)如果想调整图像的中间调,并且不希望调节时影响图像亮部和暗部的效果,得先用鼠标在曲线的1/4和3/4处增加调节点,然后对中间调进行调整。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曲线的功能十分强大,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领会,才能懂得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快速、准确地利用色调曲线的功能来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等效果。 4.关于知识链接 绘画、图像都离不开颜色,所有的图案都是由基本形状和颜色组成,颜色是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颜色的原理是美术的基础。本课知识链接便介绍了三基色与三原色。 该部分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深入掌握,只是作为了解内容即可。 (教学参考)

第二十课 认识通道

通道是Photoshop中进行图像制作及处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通道用来保存图像的颜色数据,用来存放和编辑选区。本课教材介绍了通道的概念及其分类,并通过制作“蝴蝶掌心舞”的艺术作品,来熟悉和了解通道在图像处理中的功能。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使用滤镜“高斯模糊” 滤镜主要用来处理图像的各种效果。Photoshop中提供了13种类型的滤镜。详细介绍见第二十二课的“知识链接”。本课教材使用了“高斯模糊”滤镜。高斯模糊滤镜的作用是快速模糊选中的图像部分,产生一种朦胧的效果。 虽然滤镜种类很多,但所有的滤镜都有几个相同的特点,使用者必须遵守这些操作要领,才能准确有效的使用滤镜功能。 (1)Photoshop会针对选区进行滤镜效果处理。如果没有定义选区,则对整个图像作处理;如果当前选中的是某一图层或通道,则只对当前图层或通道起作用。 (2)滤镜的处理效果是以像素为单位的,因此滤镜的处理效果与图像的分辨率有关。用相同的参数处理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其效果会不同。 (3)当执行完一个滤镜命令后,如果按Shift +Ctrl +F组合键,系统将打开“消褪”对话框。利用该对话框可将执行滤镜后的图像和源图像混合。还可以在该对话框中调整“不透明度”和“模式”选项。 (4)只对局部图像进行滤镜效果处理时,可以对选区设定羽化值,使处理的区域能自然地与源图像融合,减少突兀的感觉。 2.使用通道制作选区 选取“手”图像时,教材中使用通道制作选区。在Photoshop中,有多种办法来选择图像的不同区域,如使用魔棒工具,本课教材我们使用分析图像的单个通道,来查找建立选区。由于选区是直接从通道蒙版数据得到的,所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选区通常比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选区精确得多。它包含了细节和精确性的色阶。通道中的灰度图代表了透明度不同的选区。通道转化成选区时,其中纯白的部分是完全被选中的,而纯黑的部分则不能被选中,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依灰度不同,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选择程度。被转化成羽化程度不同的选区,颜色越靠近黑色(越暗),其对应选区的透明度越低。 3.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知识链接介绍了通道和色彩模式。通道的概念较难理解,但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通道概念的基础上,亲自操作,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通道的本质和通道的功能,并能掌握通道在处理图像中的运用。色彩通道的功能是存储图像中的色彩元素。图像的默认通道数取决于该图像的色彩模式,如CMYK色彩模式的图像有四个通道,分别存储图像中的C、M、Y、K色彩信息。色彩模式的内容只需学生了解即可,不必做深入认识。 《图片集锦》 背景素材图 蝴蝶 双手图 暖色调图 《作品范例》 蝴蝶掌心舞 (教学参考)

第二十一课 绘制图画 对于图像信息的处理,包括创造图像信息和修饰图像信息等多个方面,前面学到的都是使用Photoshop修饰图片的内容。除了修饰图片,Photoshop还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可以用Photoshop中的各种工具、命令来绘制创造出各种效果的图像,展示丰富多彩的信息。 本课通过绘制“美丽家园”的图画,使学生了解Photoshop中的绘图工具,并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创作出绘画作品。 本课建议课时1课时。 1.使用滤镜绘制蓝天白云 教材中给出的新建图像的设置参数是一个参考值,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它来设置。 背景色的蓝色可以作为蓝天的颜色,前景色的白色可以作为白云的颜色,选择滤镜的“渲染——云彩”,就展示出了蓝天白云的效果。 2.使用画笔工具绘制绿草 设置前景色时,拾色器中的颜色是渐变的,可以用鼠标准确定位,找到自己喜欢的绿草颜色。 画笔中的112(沙丘草)、134(草)都可以用来绘制绿草,可以指导学生自由选择,并且通过调整画笔粗细,绘制出合适的草地形状。 3.使用自定义工具绘制花朵 选择“自定形状工具”之后,在“工具选项栏”中选择“填充像素”按钮,这样可以在拖动出花朵的形状后自动填充前景色,可以提醒学生,绘制出的花朵的大小、位置要合适,与绿草的比例协调,颜色上可以丰富一些。 4.使用油漆桶为房子填充颜色 绘制的房子大小和位置要与整个画面协调,在房子轮廓绘制完成后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颜色。填充时,填充的是某个封闭轮廓内的颜色,如门、窗、墙壁等,所以可以把它们分别填充为不同的颜色,如果用“油漆桶工具”单击轮廓的边缘,还可以给房子的轮廓边缘上色。 在“渐变编辑器”中,提供了一些颜色渐变的方案以供选择,还可以通过调整滑块、数值来自己决定想要的渐变效果。 5.使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 文字工具共有4个,分别是横排文字 上一页  [1] [2] [3] [4] [5] 

,七年级第一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