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教学总结教育工作总结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

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

01-01 20:20:40浏览次数:966栏目:教育工作总结
标签:幼儿教育工作总结范文,小学教育工作总结,生态   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
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生态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都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30% 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这意味着环境—生态代价几乎将抵销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从整体上说,淡水缺乏,水质与大气污染,土质退化,耕地减少,水土流失,酸雨增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随着农村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一个非常现实而严重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防止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

农村地区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

第一、废气。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所采用的燃料几乎全部是煤炭,而这些企业或因资金或因技术等原因,多数对烟尘治理不力,甚至毫无治理,从而造成这些企业周围空气中烟尘和硫化物、磷化物、氮化物等有害气体含量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周围人畜、作物、草木等受害严重,成片农作物和草木枯死现象经常可见。过去在农村地区少见的酸雨危害,现在在我国南部和东南沿海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地区已对农业生产的造成了严重威胁。
    第二、废水。农村地区基本没有完整的下水排污设施。多数的农村工业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如造纸、淀粉加工等,这些企业不但废水排放量大,而且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限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在废水排放前很少采取处理的手段,而是直接向沟壑凹地排放、或就地挖沟池向地下渗漏,甚至直接向河流湖泊排放。结果造成周围土地严重碱化、酸化、盐渍化或因污泥覆盖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树木枯死等;或河流湖泊水面严重污染、水生物受害甚至灭绝;或由于水面污染而造成河流湖泊及其周围土地恶臭难闻、虫害滋生、卫生条件严重恶化而危害人畜健康。
      第三、废渣。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燃煤废渣和工业垃圾等基本没有得到处理、利用和合理堆放,随意堆放现象随处可见,从而造成河流沟壑等堵塞,甚至对河流等水道行洪能力造成了障碍,或成为泥石流的源头,有的甚至在农田中随意堆放,其危害性更大。

而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其一、我国农民在过去几千年长期主要从事的是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本身缺乏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经营和劳动素质,尤其缺乏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因而在从事现代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意识缺乏;其二、农村地区的工业、交通运输等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严重缺乏,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其三、我国环境保护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立法虽已具初步规模,但仍不全面。尤其是有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环保和生态平衡立法更显得不足;其四、我国县级以下各级政权机构中的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尚十分不健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和管理素质差。

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整合的理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思考、研究和谋划对策。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优化机制,加强治理,强化监管。

一要更新观念。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优化机制。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是关键。其次要完善考核机制。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改进考核办法。第三要改革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

三要加强治理。首先要特别重视工业污染的治理。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村村冒烟处处办厂的问题,坚决淘汰高污染企业,逐步实现工业集聚。其次要十分关注农业污染的治理。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积极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生态养殖,减少养殖污染。 第三要积极探索生活污染的治理。要紧紧抓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达乡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这三个重点,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全面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
《对农村环境—生态现状的一点思考》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