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xx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
(4)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一一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1分)?材料二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1分)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某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和甘地作一个专题性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 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性质如何?
(2)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
(4)材料一作为口述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何局限?材料二是原始史料,如果利用这两种是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右图的人物为建设理想社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诣的核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能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邓小平为实现中国统一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实施效果如何?
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华盛顿、甘地、凯末尔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国家独立进行了不懈努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乔治•华盛顿 圣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1)三位“国父”在领导政治斗争的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2)三位“国父”努力的结果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解析】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充分利用利用掌握的信息,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答案要精炼准确。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内容与区别,要求理解掌握秦设置郡县制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是歌颂郡县制,材料二是赞成分封制,材料三是主张师今而不师古,要焚掉以古非今的儒生所持的经典书籍;材料四认为分封诸侯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把握这些材料的精神实质,五个问题都不难解决。
【答案】(1)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2)“师古”和“师今”。(3)材料三提出焚书的建议,目的在于钳制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从而维护郡县制。(4)材料三体现了战国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5)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2.【答案】
(1)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统一全国;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政变方式取得帝位;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出台一系列治国方略和举措,出现贞观之治;晚年治国策略出现失当,少于纳谏、滥用民力,但撰写《帝范》等,反躬自省。(2)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宽仁慎刑;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实行宽容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3.【答案】
(1)礼、仁、中庸之道。(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宝贵的遗产。(3)原因: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解析】回答这道题,我们要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这三人都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衰落时期,但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特定的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希腊哲学,成为了希腊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答案】相同之处:都注重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突出人文精神。意义:(1)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提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是虚构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后人留下了包罗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