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01-01 20:25:25浏览次数:541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国民政府  国民党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4、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首先,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会战和一系列保卫战。打了不少硬仗和胜仗,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这时期的抗战,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及敌我力量的悬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处处被动,形成溃败。但国民党抗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意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其次,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和国民党自身的局限,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并趋向保守,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的同时,对日作战消极,千方百计地避战、观战,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还不断与日本进行秘密接触,企图妥协投降。由于其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方针,一方面降低了其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还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其积极作用表现于: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再次,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在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垄断受降权力,独吞胜利果实,并为此积极准备内战,其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体现。在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了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前夕,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战仅留于口头上。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一直奉行两面政策,推行了一系列误国政策,给抗战事业造成了过多损害。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始终举着抗日旗帜而没有投降日本,这是应肯定的。但其作用,与当时执政党和抗战主要兵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一心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中共及其武装力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5、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关于国共两党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分则两伤”: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在中国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1927年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成为国共内战的根源,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问题。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令人痛心。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会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从国共关系的历程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几十年来,国共两党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就发生斗争。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的关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祖国的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当今条件下的体现。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蒋介石的立场开始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是在
A、中山舰事件后                      B、整理党务案后        
C、四一二政变后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2、1928年4月,国民政府又一次“北伐”,其实质是
A、完成国家统一的革命事业            B、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
C、完成1926年北伐的未竟事业         D、新旧军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3、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南京政府成立     B、宁汉合流    C、东北易帜      D、蒋介石改组南京政府
4、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       B、使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D、使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宣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国民政府
A、决心收回东北三省                     B、公开表示自卫抗战
C、主张全民抗战                         D、要求国共合作
6、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对战胜外敌缺乏信心               B、以“必先安内”掩护“不抵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