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相处

01-01 19:54:44浏览次数:383栏目:人际关系
标签:人际交往和口才技巧,成功的人际交往,暂无联系方式 快乐相处,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无德禅师》

俗语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我跟你很有缘”、“我和你说话很累”的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人们往往因着不同的人、环境和主题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每一次的交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及反应: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异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见面就彼此来了“感觉”,遂发展成恋爱关系;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谈话不投机,性格迥异,便草草收场,以后再也不联系了.

这是因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里,除双方的价值观与信念(或称心态)的差异影响沟通的效果与品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的元素能导致沟通质量的高与低,那就是——沟通中的双方心灵的开放程度及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滋养与满足状态.如双方在谈话或任何形式的互动里,能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心理与情感空间,势必带给对方在人性深处更多的了解、理解及共鸣,这对心理健康的支持是非常有助益的.如果二人的价值观与信念有较多的“交集”,再加上坦诚的心理互动,将会带来他们合作与友谊的“双丰收”!即使二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差异较大,不能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双方发展良好的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每个人所期盼的,人人都希望能与别人自在、愉快的相处,享受友情的芬芳.然而,却有不少人无法达到此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自已缺乏信心,不敢自我肯定,表现退缩封闭的行为,即是负面的自我概念所形成;其次是对人际关系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想法;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态度与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快乐相处
《快乐相处》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