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01-01 20:21:49浏览次数:259栏目:历史教学反思
标签: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  单元教学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生1:诸侯国并立,混战不休。
生2: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3: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频繁、更激烈、规模更大,因此,当时人们才称七个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为战国。
生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5: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师: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复杂而纷乱动荡的一段时期,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特点概括得很好。总的来说,是不是可以用大变革时期来加以概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离开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转向生机勃勃的生产领域。请打开教科书58页第九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师板书课标题)。我认为战国时的生产状况是生机勃勃的,尽管有分裂带来的障碍和战争造成的破坏,其实在第八课的内容里已有关于生产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的说明,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奴隶通过反抗斗争,有了一点自由,成为农民,肯定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
师: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生:各国越竞争得厉害,越要把生产搞上去。
师:同学们指出了战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几个原因,而我换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同时也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战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我想从一个传说说起,你们听完后请回答出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时候的事情,又说明了什么?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吴王阖闾命令一个叫干将的工匠为他制造宝剑,干将采了“五山之铁精”,也就是说选择了好多地方的铁矿石进行冶炼,失败了好多次,几个月都炼不成。后来呢,有三百个童男童女帮着他鼓动一种叫“橐”的牛皮做的像大口袋似的东西,一鼓一瘪地把空气通过管子送到炼铁炉里,于是炭火旺得多了,当然,炉温也就高多了,这样,铁矿石才熔化成铁水,真是不容易。对此,还曾有人添枝加叶地说,干将的妻子莫邪也尽力帮助他的丈夫,甚至剪断了头发,指甲投入炉中。终于用这铁水铸成两把宝剑。干将、莫邪从此被人们当作冶铸的先驱而被传颂着。好,谁来回答我的问题?
[反思: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历史材料得出结论,寓培养分析能力于“趣味教学”之中。]
生:这个故事反映的事发生在春秋后期。
师:你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
生:因为阖闾是春秋末年人。
生:这个故事说明春秋时候会炼铁,有铁器了。
师:干将炼铁过程中突破的难关是什么?
生:提高炉温。
师:好,说到这里,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想一想,世界上最早冶铁和制造铁器的是我们中国人吗?不是的,我们比其他文明古国要晚。人家的铁叫“块炼铁”,把铁矿石加热到800℃至1000℃,出炉时是海绵状的固体块,锻造成器物,也就是翻天覆地地锤打成型,我们春秋战国人也会这种技术,但更多地是像干将那样把铁矿石熔化成液态的铁水,浇在模子里铸成器物,这就是生铁。生铁比块炼铁坚硬,容易成型,省工省时,优越性大得多。但是,正如同学们分析,需要的温度要比块炼铁高得多,要1300℃左右。那么,你看生铁冶炼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www.qidian55.com 生:鼓风。
师:对,欧洲到公元14世纪以后才掌握这种技术,也才使用生铁。说句不是笑话的笑话,14世纪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三宫中的生铁铸的铁器是和珍宝放在一起的。请你算算欧洲在这项技术上比我们晚了多少年?
生:按春秋末公元前476年算,比欧洲早1800年左右。
师:方法正确,通常说是1900年,生铁以及随后产生的一系列冶铁炼钢技术,完全可以和我国的四大发明一起载入史册,一样的伟大!
由于铁器的出现,才使金属工具逐步替代了木石工具,为什么?(学生议)因为铜、青铜少而贵。当然,由于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得以逐步普及,从而把我国生产工具发展的历史由青铜时代推向铁器时代。(板书:二、铁器时代)从考古发掘来看,出土的战国铁器分布在今天的22个省份,请看58页的铁器种类的表格和图片,这还是春秋时的。而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标志着什么呢?请你注意课文中的一句话——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请你以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解释一下。
[反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让学生理解这一观点,既便于学习历史,又有助于认识现实。]
生:就是说人的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师:对。社会生产力也叫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决定着生产力、也可以具体说决定着生产工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是人。人能发明、改进工具。
师:而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又往往是从何处突破呢?
生:是科学技术,比如,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决定着铁工具的产生和推广。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今后的学习会进一步加深大家的认识。战国时代,生产工具的飞跃发展,也就是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它锋利、坚硬等等优越性,远远胜过木、石、铜的工具——必然带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先来看农业,我们着重了解表明农业发展水平的工具和战国时为发展农业而进行的水利建设及著名的水利工程。(教师板书:三、农业:1.铁农具、牛耕2.水利:李冰——都江堰)战国中期铁农具排斥了木、石农具占了主导地位,成为生产者不可缺少的东西了,像齐国人认为一个妇女没有铁针、铁刀,一个男人没有铁犁、铁锄,那怎么能干活呢?中原的人见到远方,像楚国来的人,会问:“以铁耕乎?”请你回想一下,以往怎么耕地?
生:用耒()耜()。
师:是的,18页有注解和图。再看59页右上图V字形的铁的犁头,说明犁耕代替了耒耜这才能大面积地翻地、深耕,也才能使用畜力。人为了省力,就找牲口、找老牛来帮忙,牵引耕地,你看,“犁”字的下半部就是“牛”,课文中通过几个角度,得出春秋时已有牛耕的判断,请同学课后阅读。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不又是一个飞跃吗!此外,战国时农民还会积肥、施肥、识别土壤、选种。我国独有的24个节气也大致齐备并能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了,这个内容在后面课文里。总之,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此时开始形成。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候可以说进入了高潮,原因呢——当然是发展农业的需要,还不应忽视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条件,我是指物质方面的……
生:铁工具的使用。
师:没有铁工具,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略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中涉及理论方面和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较多,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封建生产关系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问题等等,由教师步步引导,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涉足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领域,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思想方法是很有好处的。本课内容的图文资料比较丰富,内容也不很深奥,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讲。在课前要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绘制挂图等等,这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参与的精神,收到很好的效果。

可以通过都江堰工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向学生展示《都江堰平面图》提问:“造成成都平原一带水患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清这一带的地势地理特征,岷江由陡峭流向平缓后,泥沙沉积,河床升高,导致经常发生水患。提问:“我国古代人最早的治水经验是怎样的?”启发学生回顾禹治水重“疏导”的经验,在疏导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它为农业生产服务。提问:“都江鱼嘴所在的堤堰起什么作用?”因为岷江之水的主要功能是航运和灌溉,这个堤堰的作用是分水,把岷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两部分,外江航运,内江灌溉,提问“怎样才能大面积灌溉成都平原?”需要把内江水向东引,为使其流畅,炸掉玉垒山,形成宝瓶口,江水流过此口再流入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水渠,形成完整的水利自流灌溉系统。外江是是岷江正道,起航行作用。提问:“如果内江水过大,有淹没田地的危险怎么办?”让多余的水流到外江下泻。干是修筑了飞沙堰。它的作用是调控内江的水量,水少时,它能阻挡下泻的江水,保障江水入宝瓶口,进河渠灌溉。水量大时,水测溢过飞沙堰泻入外江而流走,所以,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漫过堤坝的江水由于落差和回流的作用,能把沉积的沉沙卷走,部分达到清於的目的。通过对都江堰工程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作用及人们对灌溉和航运的意向要求,分析都江堰工程的设计思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