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优秀教案【长春版九年级上】

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优秀教案【长春版九年级上】

01-01 20:07:47浏览次数:629栏目: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范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长春  梦幻   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优秀教案【长春版九年级上】,

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把握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3.初步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在整本小说中的经历,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教学方法
本课的讲解,应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发他们阅读全书的欲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提炼出文中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心体会文字的深刻内涵及作者创作的深意。
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设计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的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
课时安排
3课时(也可做成一个更多课时的专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位作家,他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眼光,饱蘸着血与泪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剧之歌,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女性悲剧形象。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们洒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们的魅力心醉神迷。这部书就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品,感受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具体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
这个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下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也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达到更深的交流目的。
三、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节选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历;第二部分从“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四、布置作业。
理解文章中的虚幻手法(神话和梦境)的作用。
一、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1)大荒山:荒唐。
(2)无稽崖:无稽之谈。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妙在“无考”。
(10)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先驳得妙。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
(11)《石头记》:本名。
(1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13)姑苏:金陵。
(14)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5)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16)葫芦:糊涂。
(17)甄士隐:真事隐。
(18)英莲:应怜。
(19)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惯养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命运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便是烟消火灭时”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然是烟消云散了。(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判词,区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20)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21)《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22)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联是甄士隐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2. 小说中人物甄士隐及其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甄士隐在整部《红楼梦》里,只是个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作者借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告诉读者,他是从生活原型出发来写这部书的。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加,感到人生幻灭,终于断绝一切牵挂,随疯道人去了。这一切对全书情节来说是一个缩影,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儿女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的写照,甄士隐的人生经历也是贾宝玉的人生经历。甄士隐之梦也就是小说由虚幻过渡到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暗示,由此展开对故事庞杂内容的描写和叙述。(此处补充小说中关于甄士隐的其他情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形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优秀教案【长春版九年级上】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