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01-01 20:21:49浏览次数:822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教学  腾飞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章 www.qidian55.com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II)第四单元
【教师寄语】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箫伯纳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加之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2.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
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对改革开放有过这样的描述:(四川话)”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鼓掌活跃气氛).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生活巨变.让我们一同走近第二十二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标题从GDP看沧桑巨变
设置问题一:同学们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吗?就此问题展开小组的探究。
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应指明两点:国内生产总值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用数字例证: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大大低于亚洲人均的44美元;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4位;
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两倍,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位。
小组讨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这一正确的方针政策错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从1978年至今,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3、 经济巨变的体现
设置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把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称作“四大件”。80年代以后,人们印象中的“四大件”则转化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家庭消费的变化。结合学生的认识,播放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视频短片。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经济变化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教材上说,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从而引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和目标。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
1>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20xx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知识补充: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过渡:经济腾飞的最终体现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板书 城镇化
结合课本,自学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镇化?
2、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化有何差异?
3.城镇化途径有哪些?
4.城市化战略目标是什么?
(边提问边讲解)
1、城镇化的定义:
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总结城镇化的定义。
材料一:中山市20xx年镇村劳动力70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1万人,占镇村劳动力总人数仅3成,其余7成的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从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
设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道路;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
3、我国城镇化的途径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提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4、20xx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板书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教师讲述: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
生:(充分讨论后)首先:网络超越空间、国界和种族的束缚,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第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第三:近年来,网上商店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第四:我们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涉猎到丰富的知识,而当上述所有的变化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 [2] [3]  下一页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