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

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

01-01 20:07:47浏览次数:207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范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
──《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 吉林毓文东校 曲明城        摘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分析认为:第五节内容的写法是想象。笔者不感认同。首先,不符合创作的思维习惯。其次,不符合生活的实际。我认为,看作回忆更合理。原因在于,首先,符合当时作者的情感。其次,符合诗歌的脉络。

关键词:想象 回忆 诗歌 创作思维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第五节内容是这样分析的: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了。

非常明显地,我们看到了,编写者是把第五节内容的写法看成是想象的结果,而在该《教师教学用书》中,对第六节分析的第一句“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更是这个想法的极好的证明。这节真的是想象吗?笔者不感认同。

首先,不符合创作的思维习惯。在我国文学中,离别或送别的诗词曲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或生离死别,大悲大痛,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或凄婉悲伤,缠绵悱恻,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或依依惜别,含蓄蕴藉,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或豪放豁达,意境阔大,如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在这类文字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的很多,在高中课本里,就有李白的《蜀道难》、柳永的《雨铃霖》、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三篇文章来看一下离别的诗词曲中的想象。

在《蜀道难》中,贯穿全篇的想象,极好地体现了李白文章的浪漫主义风格。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等富有想象的句子,为我们勾画了古蜀道的艰险难行。

在柳永的《雨铃霖》中,被世人千古传诵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含蓄地利用了我国文学中折柳送别的文化意象;巧妙地运用想象,把情人分别后的凄凉冷落通过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别情的事物体现出来。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问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想象离别后的日子,佳人登楼远望,望眼欲穿,真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离别诗中的想象,多着眼于对以后生活的设想,用设想的生活来反映现实生活,从而,表达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其次,不符合生活的实际。徐志摩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punt)。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曾经去康河划过船,甚至细心地观察过别人的划船。经历也许并不辉煌,作者却从中感到了快乐,不然,为何乐此不疲呢?往事重新浮现的此时此刻,在一种珍惜和不舍的情感支配下,写入诗中应是偶然中的必然。把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事情写入诗中,怎么能叫做想象呢?

>>《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我认为,把第五节看作回忆更合理。

首先,符合当时作者的情感。徐志摩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有了康桥才有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也正是有了徐志摩,才成就了康桥的灵性,使它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

在现实生活中,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往昔的生活自然会重新地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或者温馨,或者残酷,其实在这个时刻都已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情感的寄托。而对于徐志摩那种不愿离去的情感,依依不舍的情怀,除了那几处极富色彩的自然景象外,往日的生活也是一种寄托。他留恋的不仅是康桥的美景,还有那难忘的生活。把它们写入诗中,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留恋和纪念吗?

其次,符合诗歌的脉络。作者在前面几节分别写了“云彩”“金柳”““青荇”,这些更多的是立足在现实中,或者说是眼前的事物。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从手法上来说,用眼前的景点来表达留恋之情,也是我国古代离别诗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方法的一个变通。

而第四节拜伦潭的“梦”是一个极好地过渡,把往昔生活呈现在眼前,曾经因向往拜伦的思想而潭边读书,进而引出曾经因自由梦想而划船放歌。这一动一静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徐志摩在康桥的真实追求和真实的生活。“彩虹”“斑斓”便是最好地概括。从结构上,这里的欢乐成为了诗中的一个高潮。回忆中的欢乐,恰到好处地反衬了此时不忍离别的情感。即用乐景写哀情,准确地说,是用兴奋的欢乐写难言的别情。同时,这里的放歌也和下一节的沉默形成了对比。运用移情方式拥有了人的情感的夏虫、康桥较好地为我们再现了沉默中的作者。五、六两节结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表沉默不语,内心波澜起伏的徐志摩。总之,从眼前之景转到往昔回忆,再转回眼前之景,符合作者当时的一种生活真实,更符合人们的习惯心理和阅读心理。

>>《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一单元 是想象还是回忆?──《再别康桥》一诗的分析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