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齐读《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美)
1.写诗犹如画画。唐代大诗人王维主张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很多都是诗画结合的典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看: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照在光洁的石头上,清清的泉水缓缓地从石头上流过去。创设了如画般的意境,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再看他的另一首《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古木”“深山”“径”“钟”活画出一副与世隔绝的空灵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幽深静谧的佛门清净图。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1.诗歌的绘画美,首先要借助“意象”来表现。“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情达意的某种物象,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松”“石”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径”“钟”“泉声”“月色”“危石”“青松”等。
2.在《死水》中,为了表现“一潭死水”的极丑,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吹不起……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绿成翡翠”“生锈的铁罐”“油腻”“霉菌”等等)
3.诗歌的绘画美,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等。
4.在《再别康桥》中,为了表现对康桥的恋恋不舍,诗人选取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物象?(“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
5.诗歌的绘画美,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侧重写“色”,“清泉石上流”侧重写“声”。《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侧重写“色”,“深山何处钟”侧重写“声”,“泉声咽危石”侧重写“声”,“月色冷青松”侧重写“色”。
6.在《赞美》中,诗人是如何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来描摹物象的?(色彩如“低压的暗云”“灰色的行列”“带血的手”等等,声音如“鸡鸣”“狗吠”“呼啸着……的风”“唱着单调……的水”等等)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7.诗歌的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有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如《山居秋暝》和《过香积寺》创设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空灵意境,它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厌弃尘世、欲遁入空门的人生态度。
8.《再别康桥》《死水》《赞美》通过绘画美,创设了各自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再别康桥》创设的是一种依依难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留恋人间美好事物的人生态度;《死水》创设的是一种丑得不能再丑的“一潭死水”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仇视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赞美》创设的是一种多灾多难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诗歌中的绘画美,首先必须借助“意象”来表现,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
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某种人生态度。
和王维一样,艾青也是画家出身的。因此,具有绘画美,应该也是艾青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请结合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对此略作分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